Top
首页 > 正文

赛迪观点:探索推行工业“绿码”引导绿色投资“靶向发力”

发布时间:2022-11-14 13:40 来源:赛迪智库 作者:赛迪智库

有效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也是绿色发展的“助推器”。“十四五”以来,全国各地都在积极优化投资结构,制定绿色低碳项目投资计划。但同时,企业作为投资主体,对绿色低碳项目投资动力不足;政府、金融机构在遴选绿色低碳项目时,也面临技术、市场等诸多不确定因素,决策难度加大。赛迪研究院节能与环保研究所认为,浙江省正在推行的“碳效码”可有效破解上述难题。在工业领域推广类似浙江“碳效码”的工业“绿码”,通过汇集换算生产、能耗等数据对企业赋“绿码”,可切实反映企业的绿色制造水平及动态变化,从而引导绿色投资“靶向发力”。

一、工业“绿码”的形成基础与内涵

工业“绿码”的形成基础。浙江“碳效码”可视为工业“绿码”的雏形。它汇集了区域企业的产值数据,用电、用气、用煤和用油等能耗数据,然后将其换算成碳排放量,再与行业均值进行比较并进行评价,最后赋码。企业可通过APP应用查询碳效等级,数字越低表示碳效越高。该码等级作为差别化融资授信、利率优惠以及企业实施节能改造的重要依据,可有力激发企业自主降碳的积极性。目前,浙江省4.2万家规上企业已完成评价赋码。粗略估算,每年可推动碳减排500万吨以上,相当于20万亩森林一年吸收的二氧化碳量。

工业“绿码”的内涵。借鉴浙江“碳效码”模式与经验,探索推行工业“绿码”。具体而言,工业“绿码”可从“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低碳”五个维度衡量企业的“绿色”进度,并通过“深绿、浅绿、黄色、橙色、红色”五个层级反映其“绿色”程度。工业企业的产值、产量等生产经营数据,煤、电、油、气等能耗数据,取用水量、工业用地等资源消耗数据,以及清洁生产、污染物和碳排放等相关数据共同构成了“绿码”的基础数据。对上述数据进行加工、转换、计算、比较和赋码等处理后,便可形成某一企业的“绿码”。

在本质上,“绿码”是反映工业企业绿色制造水平及动态变化的一种标识,价值在于通过数据信息的汇聚、整合与综合应用实现业务协同,提高投资决策、管理和服务水平,实现有效投资。

二、工业“绿码”在引导投资方面发挥的作用

立体刻画企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实现“投什么”的精准定位。对企业而言,投资难点是不清楚自身在能耗、水耗、清洁和循环等方面的短板弱项,不了解同类企业的绿色化程度,不掌握自身在行业中的绿色竞争力水平。对政府部门、金融机构而言,投资难体现在以下方面:项目要求高,需要统筹考虑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惠民生、防风险等因素;项目筛选难度大,通常程序繁琐、耗时耗力;投资拉动作用有限,容易“点上出彩、面上无果”。工业“绿码”能够动态展现企业的综合绩效,包括经济效益、能源、资源和环境效益等诸多方面的表现,优、中、差一目了然,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有助于企业趋同认知,加大资金投入,实施对标升级改造。

更好地发挥政策合力作用,解决“谁来投”的问题。工业“绿码”能够实现数据流、信息流、物质流和资金流“四流合一”。基础数据准确、评价结果可信是推行“绿码”的前提,投入产出高效是宗旨。据此,可推进政府监管服务模式创新,优化审批核准程序,强化企业分类分级管理,推动项目落地实施,产生效益;有针对性地开展激励与约束,统筹中央和地方财税金融支持,引导和带动社会资本投入,加快实施绿色低碳升级改造,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发展动力。

反映绿色低碳升级改造的轻重缓急程度,有序推进“怎么投”。基于“绿码”大数据,行业主管部门、金融机构可相对容易地洞察某一区域内企业的资源能源消耗、污染物产排和生产经营情况,洞悉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绿色发展短板,进而全盘考虑、科学规划、精准施策,分年分批有序推进绿色低碳升级改造项目的实施。同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做出调整,形成“开工一批、投产一批、储备一批”的良性循环。

三、推行工业“绿码”的难点

现阶段全面推行难。首先,不同地区工业基础各异、数字化进程不一,积累的历史数据差别很大,且普遍信息碎片化、准确度不高,导致短期内很难实现全国范围的跨平台数据对接。其次,缺乏信息共享流转的制度机制。目前多元主体间数据信息共享与使用的权利尚不完善、数据协同治理权责尚不明晰,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绿码”的快速推行。再次,数据协同治理实践经验较少,可供借鉴的案例不多,缺少成熟完备的技术支撑体系来满足工业“绿码”各项功能的实现。

评价指标设置选取难。“绿色”内涵丰富、途径多元,这就要求“绿码”能够综合反映企业的能源消费、资源利用、碳排放、污染物排放、经济效益等各种情况,并给出量化结果。每一方面都有诸多评价指标,且不同方面的指标间存在内在关联,进一步增加了指标选取难度。若指标设置单一,评价结果不够精准,不能反映全貌;若指标设置众多,逻辑、边界不好把握,容易交叉重复,因此,需要理论实践有机结合进行指标论证和改进。

跨部门、跨层级数据协调难。推行工业“绿码”需解决数据所有权、管理权和使用权“三权”协同问题。浙江推出“碳效码”,得益于浙江省经信厅、统计局、国网电力公司的联合推动。碳效评价只是“绿码”的组成部分之一,除能耗数据外,还需要资源利用、环保方面的数据支撑,同时也离不开土地管理、水资源管理、生态环境管理等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此外,各级政府间数据信息的协同共享存在一定困难,政府部门与企业间的数据协同一致仍有提升空间。

四、对策建议

强化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加强统筹谋划与联动配合,打出系统性组合拳。行业主管部门制定绿色低碳工艺技术装备导向目录,指导企业积极开展绿色低碳升级改造,并与能耗指标、用地、用水等行业准入管理和错峰生产等产业政策充分衔接。金融机构提高响应效率,开发特色信贷,满足企业差异化融资需求。担保增信机构健全融资担保机制,为绿色低碳升级改造项目融资提供增信支持。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应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指导企业科学选择升级改造技术路线。

加强技术支撑,不断丰富功能模块。采用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和可视化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关键数据的采集、核验、换算和比对,生成每个独立企业专属的工业“绿码”。开发统一平台,使企业、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可实时查看不同行业企业多维度、多层级的立体画像,做好数据信息安全保护、存储备份与可追溯。扩展和丰富功能模块,实现“碳诊断”“碳技改”“碳金融”“碳资产管理”“碳交易”等业务的线上、线下融合,智能精准匹配,提高投融资效率。

试点先行,逐步推广。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基础、产业结构特征,以及资源、能源和生态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差异,在有条件、基础好的地区先行先试。可借鉴“碳效码”成功经验,挖掘现有平台的数据价值,以碳排放强度为核心,因地制宜,合理设置“绿码”评价指标体系。同时,针对评价结果出台差异化产业政策,分类分级对接财税金融支持,推进有效投资。及时总结经验,优化完善推进机制,在试点实践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面向全国推广应用。

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大力宣传工业“绿码”试点的各类典型做法和成效,带动更多地方主动参与前期的实践探索,加快“绿码”推广进程。同时,吸引更多工业企业积极落实主体责任,加大绿色低碳升级改造投入,提升效益。加强相关政策文件的宣贯解读,指导企业、金融机构、行业协会和第三方机构准确把握绿色低碳升级改造的重点方向和内容,发挥各自优势,推进项目落地实施。

合作站点
stat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