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正文

数字化技术对产业链升级驱动的基本逻辑

随着社会产品和服务形态不断复杂化多元化,产业化生产是社会分工不断升级的必然要求。“链式 + 集群”的生产组织方式对生产协同天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一是产业链为适应市场需求和竞争而构建的数字化业务体系,第二是各企业之间的标准化协同,第三是链内企业为满足产业链协同而进行的企业自身数字化能力建设。
发布时间:2022-06-21 15:09 来源:数字经济杂志 作者:仵浩 王奇锋

随着社会产品和服务形态不断复杂化多元化,产业化生产是社会分工不断升级的必然要求。“链式 + 集群”的生产组织方式对生产协同天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一是产业链为适应市场需求和竞争而构建的数字化业务体系,第二是各企业之间的标准化协同,第三是链内企业为满足产业链协同而进行的企业自身数字化能力建设。

产业链升级对数字化服务存在内生性需求,也必然要求产业链按照数字化服务的模式进行组织。就此而言,消费互联网已经完成了一部分的实践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具体到产业经济上,就是复杂的生产力(组织与发展)需要复杂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这不仅表现为一种经济关系,还包括构筑这种经济关系所需要的低成本、高效率、高可靠性的技术体系——数字技术, 这是数字化服务对产业链升级驱动的基本逻辑。

产业链升级在于数字驱动下产业协同

产业链升级的首要工作在于产业内部的协同,数字技术是实现产业协同的关键。产业链中企业的技术革新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投入, 试错和技术积累还需要时间的沉淀。相比之下,产业协同则容易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 迅速地获得效益。因此产业链升级的首要工作, 是数字技术推动下的产业链协同。

产业链协同包含的方面很多,如上下游产能协同、生产周期协同、原料与库存协同、检修与维护协同,进一步可以协同的还包括产业群集体产能协同、原料的集中采购协同等等。

推动建立基于产业链,特别是产业集群的公共数字化服务平台,是实现产业协同的第一步。管理部门可以通过数字化服务平台获得的产业链上企业信息, 分析脱敏基本信息后,进行平台发布。产业链上的企业可以根据产业链发布的信息和企业自愿发布的信息,进行生产经营调节,从而获得更大收益并避免无谓损失。

产业链升级在于瓶颈链节的能力提升与数字化

数字技术推动产业链升级的一个误区是数字技术万能论。认为只要实施了数字技术,就能迅速地推动产业链升级。材料技术、装备技术和工艺技术的发展, 从来都是推动企业乃至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以数字制造和智慧制造技术为基础, 通过在产业链瓶颈链节实施工业化实体建设,嵌入并参与产业链的生产过程, 是产业链升级的重要驱动。

以数字化的思想推动产业链瓶颈链节的能力提升包括数字化设计、数字化装备和数字化生产。其核心理念是利用数字技术解决产业链痛点——可能是产能提升、可能是成本下降、可能是减少人工、也可能是适应灵巧制造或显著缩短加工周期。

作为参与产业链瓶颈链节的实体示范, 数字技术产业实体不仅应在技术装备管理上具有示范性, 同时还应以共享制造和绿色制造的理念向产业链的其它企业提供能力补充, 从而迅速获得产业链认同和产业链影响。这样就更加容易引领产业链群所属企业。应依据自身条件,升级适合于自身发展数字化装备、数字化工艺和数字化管理, 以最大限度地利用产业链数字化平台提供的“ 信息赋能”。

这样的数字技术产业实体从一开始就应使数字技术贯穿始终, 从一开始就应深深地嵌入产业数字平台,并以成为产业数字平台重要的数字支柱为理念来打造,才能迅速地给整个产业链升级带来积极有效的影响。同时这也回应了关于产业内瓶颈链节的能力提升的另一个认识误区,即只有制造技术或材料技术才对瓶颈链节升级起决定性作用, 数字技术只是“味精”,不是主料。这是对由数字化服务驱动的产业链升级进程缺乏基本的经济学理解所致。数字化服务不仅包含对生产力的提升, 尽管这种提升可能不如制造技术或材料技术带来的效果,但数字化更是针对现代产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生产关系的调节。一是加快了产业协同制造的速率, 产业间协同制造规范对业内企业的约束促使企业按照合约组织生产,不按合约组织交付的企业在产能竞争中必然处于越来越不利的态势;二是降低了企业间协同的成本, 特别是上下游存在强关联的企业,开工、停工、限产等诸多因素,会对链上的上下游企业带来严重的影响, 包括他们的按期交付、生产组织和财务成本等;三是柔顺了产业链节的产出匹配规模,数字化服务平台有助于企业建立对整个产业链更为精细的宏观认知, 促使企业在产能横向扩张和纵向延伸中采取更加理性的态度;四是快速地响应了市场小批量多品种的需求,没有数字化平台服务组织的产业很难适应市场的小批量多品种需求,然而这类订单往往利润丰厚, 对已经实现了数字化生产的企业而言, 组织响应的难度并不大。

产业链数字化

产业链数字化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升级的过程。既然是产业链数字化, 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链视角、点视角和面视角。通常的步骤应该是点(企业)、线(产业链)、面(企业群网)不断升维发展,但产业链数字化的推进,却可能需要经历一个不同的过程。

针对传统产业的数字化,一般要分三个步骤,经历相当长的时间。

第一阶段,是建立一个基础能力的基于产业链的数字化服务平台。这个平台并不需要产业链所属企业提供过于准确、敏感和实时的信息, 并且信息的发布对象也应是管理部门或由管理部门委托的第三方机构。这个阶段,有效信息包括整个产业的统计信息,如总计划产能、总计划采购、平均开工率等,指导产业链上的企业快速响应市场变化。企业信息获取的手段可以来自企业自身的信息系统或周期的信息填报,信息的种类和内容可由企业自行脱敏,但对信息的准确性有明确的要求, 并且信息的汇集必须由数字化服务平台来完成,以确保信息的准确和及时发布。

第二阶段,是产业链内企业信息化的不断升级和企业信息数字共享的不断深入。随着企业对产业链数字服务平台依赖的不断加强, 企业一般会逐步容忍更为丰富的信息, 甚至是一些敏感信息进入数字服务平台,并向上下游关联企业提供,以换回相关企业对自身的信息服务。这意味着,产业链上的企业如果想享受数字技术的服务, 融入整个产业链的数字服务体系,就不得不升级自己的生产和管理信息系统。无论企业大小或内部信息系统异构化程度多么大, 企业对数字服务平台的信息接口都将趋于统一, 也就是在企业个性数字化基础上的平台数字化共性发展将成为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

第三阶段,是产业链企业间业务关系的高度贯通, 形成一种类似于消费互联网, 但结构和流程更复杂的产业链数字化系统。如果说前两个阶段还带有政府的数字经济发展驱动意愿和区域产业经济的地域性特征,这一阶段的产业链数字化服务则几乎由产业链生态自驱动来完成业务闭合和不断的升级。产业链中的企业或企业组群会借助标准的数字化服务系统频繁地进行着产业交易和产业协同。

这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建设最为困难。一是大量的数字化基础工作要从零开始。对于传统产业,有些企业连自动化程度都不高,就更别提信息化。大量工作要从完成自动化升级开始,“不在落后的生产工艺上采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 目前已是行业共识。二是数字采集层的异构化。工业体系的复杂性使得工业体系的标准不像互联网那样广泛而统一,仅仅是数据传输接口和传输协议, 在世界范围内常用的就有几十种。数据量、传输频率、数据时效、数据关键程度对通讯方式也有不同的要求, 这就必然要求数字化服务的底层, 包括数据采集层和数据传输层,是异构且复杂的。三是从业人员的思维。这是数字化服务产业发展最难的地方, 人对不熟悉的领域本来就存在畏惧, 同时数字化与生产过程相结合本就是在复杂的物理系统上构建更复杂的数字系统。这对已经熟悉了企业生产和管理的从业者而言, 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理解和应用的技能。

第一阶段完成以后,第二和第三个阶段往往是顺理成章的过程。当然,第一阶段完成的质量好坏将直接决定着整个产业数字化服务的发展。相当多的产业数字化服务工作是不成功的,这既有顶层设计不合理、底层实施不充分的内因, 也有实际情况复杂、协同实施困难的实际因素。

数字服务产业化

产业数字化在先,数字产业化在后。产业数字化是数字产业化的基础, 产业链只有形成了有价值的数字化服务平台, 数字产业化才能形成真正的商业价值。数字产业化本质上就是新型生产性服务业的业态。

在产业链框架下服务的企业集群,必然伴生着很多差异化需求, 产业链不同链节的不同企业,相同链节企业在不同规模和发展阶段的需求都不一样。产业数字化就是要在数字产业化平台的基础上,组织资源和要素,满足他们的需求。例如 C 端大规模个性化需求的组合可能产生中等规模的生产, 从而极大程度地减少交易的摩擦性成本,同时尽可能地缩短服务周期; 再比如由于共享制造实体被纳入数字化服务平台, 因而可以帮助很多小规模企业实现他们本来无法进行的工艺生产环节。产业链金融在发育的数字服务产业化体系里必然占有重要的一席, 产品的价值在产业链流转过程中,可以以信用的方式存在,而不必每次都完成“商品 - 货币 - 商品”的惊人一跳。

由于产业生产过程的特别复杂性, 使得数字服务产业化跟一般消费互联网的数字化服务相比, 对生产组织专业性和价值传递的有效管理难度大大地增加。因而对于只有消费互联网业务或只有产业制造业务的公司而言,无论其规模大小,都很难快速地获得成功。然而,数字服务产业化又是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 是不得不认真实践的产业化和数字化社会活动。(文︱仵浩 王奇锋 赣州市智能产业创新研究院)

合作站点
stat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