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正文

基于时空大数据城市地下空间结构安全服役智慧感知与性态演化预测

要以新型智慧城市发展为牵引,在城市中人口密度、交通流量较大的重要地点,构建空间结构“天地一体化”的监控体系,实时掌控空间结构运行状态和人流、物流的动态,实现对城市“病害”的预测、预报、预警,助力城市安全,为人们的生命健康提供保障。
发布时间:2021-11-12 15:10 来源:数字经济杂志 作者:杜彦良 中国工程院院士

城市的建筑是智慧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也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建筑发展应该说是高速迅猛。那么城市建筑特别是以北上广深为代表的特大城市,由于发展的空间受限,除了地面的快速发展以外,地下空间结构也迅猛发展,这是一个发展特征。
预测未来20到30年内,一些特大城市地下空间结构将是一个快速发展阶段。实际上一些发达国家地下空间结构起步比我国早,但是由于我国城市发展节奏在加快,地下空间结构的特征是起步快、起步高、起步大。所以说,我国很多城市地下空间结构的建设已经超越国外,那么基于地下空间结构的发展,它也面临很多问题和挑战。
从地下空间结构建设来说,它可以分为建造企业和运维企业,在运营维护过程中,它面临许多挑战。因为它隐蔽性强,安全成为运营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节点。所以说近年来围绕地下空间结构,如何保证它的服役安全,服役寿命成为主要的研究方向。
现在我国城市发展的特点是地上地下快速发展,而且对于特大城市来说同步发展,很多从规模建设来说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特别是地下空间发展来说,从管廊、综合管廊、地下综合体、地铁和地下隧道等,应该说是成指数的发展。这些都是由于地上空间的饱和,导致向地下进军。比如以深圳为例,城市总面积2000平方公里,2000万人口,地面空间结构严重受限。地下空间的发展成为未来的一个重要方向。又比如一个央企总部占地面积520万平方米,地下空间结构占了140万平方米,地下共六层,所以说它成为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空间布局来。地下空间发展的一个特点是向深度进军,比如上海的一些轨道交通,已经向下纵深超越40米。另一个特点是向空间进军,比如南京的一个地下空间结构是450到480万平方米。第三个特点是向群体进军,多层结构且包含多种功能为一体,从地下综合交通枢纽到地下商厦等连为一体,隐蔽性很强。
针对安全运维、安全运营来说,地下空间发展也将面临一些挑战。第一是地下空间病害,由于地面结构施工、自然灾害或者复杂地质条件等多因素导致地下空间病害时有发生。第二个是突发灾害,包括爆炸火灾、地下交通事故,一旦发生往往造成的灾害或次生灾害要比地面结构严重得多。一方面向地下空间结构进军,另一方面还要保障安全运营。所以说,如何提高它的防灾能力、服务品质、安全预警和管控能力,来保证人民生命的健康安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
我国地下空间结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从2010年以前是单一的,规模小的,以地铁结构为主。到“十二五”、“十三五”,应该说成规模地快速发展,特别是到了“十三五”,我国从单一性建筑到网络结构建筑,从小型规模到群体规模,到单层次到多层次。可以说,从点到面到体,成为一个快速发展阶段。
“十三五”以来,我国整体地下空间建筑的面积达到了8.44亿平方米,而且到“十四五”可能又是一个快速发展阶段。但是反过来,快速发展过程中,安全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首先是安全检测跟不上,不能实时掌控和掌握地下空间结构的动态,虽然检测技术从人工到到信息化、自动化发展,但是它处于局部区域,没形成一个整体和系统。整体来说,还是存在单一性和适应性不强的问题。对地下空间结构,它的病害探不明探不准,感知能力弱,成为面临的最大挑战。
第二,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已经开始运用到地下空间结构,但是由于地下空间结构的隐蔽性强,通讯、光照、维护等又带来了其它问题,例如监控数据质量低,很难于地面监控数据相比。
第三,由于地下空间结构隐蔽性强,监控手段跟不上。空间结构的病害特征还找不到,摸不准。同时,对空间结构的病害机理以及成因,因为起步晚摸不透,缺乏一些知识的支撑。比如郑州地铁5号线“7·20事件”,一没有预案,二没有预测,三没有预报,四没有舆情的紧急处理办法。所以说,如果有监控手段,有预测方案,有处置手段,就不会出现这么大的失误。
综上,想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科学的办法。
一是建立全域的智能化、网络化的全息感知系统。实现全域的全息感知,才能实时掌控地下空间结构的整体状态,从而构建一体化的感知系统,研发相应的技术装备,形成一个大的产业链并研究有针对性的新型感知方法。
二是获取信息后,基于知识和数据的双驱动处理办法,汇聚并利用多元数据信息,从而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融合、表征。
三是对隐蔽缺陷如何早发现,如何能够实时地、精准地发现病害的位置,病害的成因以及病害的发生。做到早发现,早预测,早治疗,早防治。
四是发现病因并进行溯源,如何进行诊断、预测和预报。
五是形成一套整体的风险评估和预测预报系统,能够实时监控掌控。不管是正常运营还是突发灾害,都能实时掌控到它的结构状态以及空间的状态。通过数字孪生构建大量的数据库、预案库,可为紧急处理时提供参考依据。
未来,我们将针对地下空间结构的快变多变环境,构建一个具有动态性、预支性、自组织学习的,对于灾变认知,预测的理论方法。以新型智慧城市为牵引,在重要城市的重要节点,构建大型空间的一体化监控体系,来实时掌控结构的运行状态,包括客流、物流的一个动态。来实现预测、预报、预警,为我们的城市安全来提供助力,为保证人们的生命健康提供保障。
(根据2021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智慧城市创新发展高峰论坛速记整理,未经本人确认。)

合作站点
stat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