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正文

苏州市工业互联网产业 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苏州工业互联网发展成效显著,走出了“看平台、看标杆、看应用、看生态”特色发展路径,形成大型企业引领推广、中小企业广泛应用的融通发展格局。当前,工业互联网正处在产业格局未定的关键期和规模化扩张的窗口期,苏州需发挥工业场景丰富、平台资源集聚、政策体系健全等优势,以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为着力点,通过示范引领、平台赋能、政策保障,推动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持续提升苏州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发布时间:2023-12-27 16:07 来源:数字经济杂志 作者:倪振威

一、苏州市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概况

(一)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苏州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2022年以来,全市累计建成5G基站3.58万个,已建成上线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13个,接入企业8598家,标识注册量151亿条,解析量171亿次,成功获评全国首批“千兆城市”。苏州大力布局互联网数据中心建设,苏州工业园区已建成苏州国际信息中心、新海宜云数据中心、苏州国科数据中心。苏州高新区拥有苏州太湖国际信息中心。吴江区引进了长三角区域最大规模的数据中心—中国移动长三角(苏州)云计算中心。昆山市成立了花桥数据中心和中金数据中心,吸引了阿里、百度、腾讯、字节跳动等多家龙头企业在苏布局,为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算力基础。

(二)产业基础不断夯实

苏州拥有16万家工业企业,涵盖35个工业大类、167个工业中类和491个工业小类,规上工业企业生产总值长期位居全国第一梯队,2022年达到4.36万亿元,同比增长3.8%。截至2022年年末,全市规上工业企业达1.3万家,产值规模超百亿元的企业数量达40家,比上年年末增加2家。苏州市雄厚的工业基础为工业互联网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为服务商提供了广阔的练兵场,同时有利于沉淀海量的工业大数据和工业机理模型,为工业互联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场景基础,先后引入十余家国家级“双跨”平台落户,并培育了本土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亨通数科。

(三)创新应用持续丰富

苏州市大力发展园区经济,积极推广工业互联网“平台+园区”创新应用模式,打造了吴中经开区、苏州湾科技城、吴江开发区等多个国家级“平台+园区”试点示范。2022年,苏州工业园区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数字化管理项目和吴江开发区产业链数字化平台,同时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数字化转型提升试点项目,领先全省。截至2022年,苏州获批江苏省级“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特色产业基地11个,新建数字经济特色产业园区20个,先后有5个县级市(区)入选全国工业互联网推动数字化创新领先城区(园区),数量占全国八分之一。盛虹、波司登等本地制造业龙头企业打造高能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提炼工业机理模型,共享工业数据资源,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带动上下游企业数字化协作和精准对接,培育数字化产业生态。

二、苏州市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服务商生态有待完善

过去三年,苏州市制造业企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已取得突出成效,但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在服务能力、本地化运营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短板。本地培育的服务商多集中于智能装备、网络服务、标识服务等方面,而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服务商、工业信息安全服务商、生产性服务业服务商的服务能力略显不足。外部引进的服务商存在本地化运营程度不深等现象,核心研发能力没有导入到苏州,针对本地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的创新服务能力欠缺。

(二)创新成果的产业转化有待提速

苏州工业互联网产业基础设施层、平台层布局完善,但软件层仍存在供需对接不畅、创新转化较慢等困难。供给侧企业因追求经营效益等因素,多以定制化服务用户企业的个性化需求等高附加值产品为主,缺少普适化创新成果供给。广大用户企业受限于数字技术认知能力和数字化人才短缺等因素,对轻量化、低成本、高效率软件的需求较为普遍。产学研紧密合作的态势尚未充分建立,工业互联网产业创新成果转化率偏低。

(三)多层次人才梯队有待引培

工业互联网产业人才在薪酬待遇及配套政策等方面尚未享受专项优待,而产业发展阶段和产业特点使其在职称评定、购房落户等方面存在一定劣势,产业人才的引进、留住、稳定的相关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

由于长三角周边重点城市的引才力度不断加大,苏州承受一定的人才虹吸压力。苏州大学等本地高校开设工业互联网相关专业的时间尚且不长,产业人才的培育仍待加速。在走访调研中获得制造业企业和服务商反馈,人才短缺问题广泛存在,应引起足够重视。

三、苏州市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不断完善政策体系

随着《关于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的若干措施》等政策文件到期,苏州市政府应广泛开展工业互联网政策成效调研,并出台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新政策,明确本地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路径,为各板块出台特色化政策文件指明方向,助力产业生态打造,持续做大做强工业互联网产业。

(二)强化创新成果转化

充分发挥企业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各类创新载体聚合效应,鼓励企业与大院大所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为制造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服务。支持行业自律组织发挥协同效应,构建工业互联网产业创新联盟。推广平台化设计、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等新模式,加快推动苏州市产业体系向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升级。

(三)提高人才引进力度

多措并举招引工业互联网产业复合型人才,在人才购房、子女教育、职称评定等方面适当向工业互联网专业人才倾斜。定期举办工业互联网交流峰会,促进企业间合作,吸纳全国各类人才落户苏州。大院大所加快培育一批专门从事工业互联网产业研究的技术和销售人才,建立更加完善的人才引培机制,加快构建工业互联网多层次人才梯队。

(四)促进板块间协同合作

推进工业互联网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加强苏州各板块间交流互补。立足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积极联动环太湖科创圈、吴淞江科创带、G60科创走廊相关城市,推动区域内工业互联网要素流通、设施融通、人才互通、机制畅通,加快建立区域产业联动新机制,加强周边地区开展区域互补、资源共享的紧密合作,促进工业互联网空间布局、协同创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

文︱ 倪振威 赛迪数字经济研究中心

合作站点
stat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