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正文

2022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

本文通过数字基础设施、数字经济产业、数字化治理及数据价值化四大维度,全面考察中 国 ( 暂未涵盖中国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 ) 四个直辖市及各地级行政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 形成“2022 数字经济城市发展百强榜”,并划分出四大线级,全面、科学反映中国数字经 济发展进程及阶段特征。
发布时间:2022-12-26 13:28 来源:数字经济杂志 作者:刘旭 刘浩然

数字经济是指以数据资源作为关键 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 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 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 一系列经济活动。赛迪顾问数字经济产 业研究中心于 2021 年提出“五化”界定, 明确数字经济包含数字化基础设施、数 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 数据价值化五个部分。其中,数字化基 础设 施建设是数 字经济发 展的底层支 撑;数据价值化盘活数字经济核心生产要素,是 数字经济发展 的关键和活力源泉; 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代表 了数字经济 时代生产力发展的新形态, 是数字经济 的核 心, 其中数字产业化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先导力量; 数字化治理 引领生产关系新变革,是 数字经济持续发展的保障, 也是实现数字成果普惠共享的重要途径。

一、数字十年

十年为序, 中国数字经济量质齐升,向基础更牢、结构更优、动力更足迈进, 一个名副其实的数字经济大国已跃然东方。

(一)数字经济规模跃升、结构优 化、实力进阶

十年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实现超 四倍增长,跃居世界第二位,增速远超 全球平均水平,居世界第一。2021 年, 中国数字经济增速超 GDP 同期,数字经 济核心产业占 GDP 比重约达 8.1%,是新 冠肺炎疫情 防控常态化之 下,中 国经济 社会稳增长、保就业、促民生的关键动 能。其中,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占 比实现 8:2,数字经济内部结构不断优化,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渐入佳境。 数字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带 动中 国对世 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达 38.6%,超过 G7 国 家贡献率总和。十年乘风,中国数字经 济 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增长 的重要 引擎, 充满韧性与活力,备受世界瞩目。

(二)网络基础设施规模最大、技 术领先、保障有力

十年间,中国信息通信网络实现迭 代跨越,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 的网络基础设施。其中,光纤网络接入 带宽实现从十兆到百兆再到千兆的指数 级增长,移动网络实现从“3G 突破”到 “4G 同步”再到“5G 引领”的跨越。历 史性实现全国行政村“村村通宽带”, 网络提速降 费深入实施,宽 带网络平均 下载速率提高近 40 倍。截至 2021 年年末, 中国累计建成并开通 5G 基站 142.5 万个, 占全球 60% 以上,实现全球最大的 5G 网 络部署。 数字 网络建设加速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关键底座。

(三)数字经济产业高速发展、深度融合

十年间, 中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翻倍增长,2021年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规上企业营收达到14.13万亿元,较2012年增长100.7%;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业规上企业营收达到9.5万亿元,较2012年增长283.1%;算力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5万亿元,近5年平均增速超过30%,新兴产业发展生机勃勃。

产业融合进程提速, 农村电商由多点散布转为规模化、专业化发展, 2021 年农村网络零售额达到 2.05 万亿元,实现十数倍增长; “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加速升级,规上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较 2012 年分别提高 5.7、4.2 个百分点。

(四)数字经济创新支撑更强、转化加速、迭创佳绩

十年间,中国创新研发投入快速增长,2021年R&D经费投入比2012年增长1.7倍,年均增长11.7%,投入规模仅次于美国,稳居世界第二位;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44%,比2012年提高0.53个百分点,接近OECD国家平均水平。

截至2021年年末,中国有效专利数量达1542.1万件,比2012年年末增长3.4倍;国际专利申请达6.95万件,连续三年位居世界第一,创新成果转化跑出“加速度”。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壮大,数字技术引领力凸显,量子信息、铁基超导、干细胞等基础前沿研究涌现出一系列重大原创成果,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等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大国重器”亮点纷呈。2021年,中国创新指数居全球第12位,比2012年上升22位,摘取中等收入国家榜首桂冠。

(五)数字经济企业抢抓机遇、主 动作为、欣欣向荣

十年间,中国新设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数量达643万户,占比由2012年的6.3%提升至15.3%,其中“数字技术应用业”和“数字要素驱动业”占比较高,数字赋能趋势凸显。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导向的“四新经济”企业新设2545.4万户,占新设企业总数超四成,成为经济新增长点。2021年中国独角兽企业数量突破300家,居世界第二位,其中一半以上聚焦人工智能、互联网服务、金融科技等数字经济重点领域。2022年世界500强中国独占145席,上榜企业数量蝉联榜首,华为、腾讯、阿里巴巴等数字经济企业强势崛起,业务能力覆盖全球、享誉中外。

(六)数字政府改革深入推进、成 效显著

十年间,中国数字政府、数字社会建设加快部署,“一网通办”“最多跑一次”“一网统管”“一网协同”等服务管理新模式广泛应用,在线政务服务能力和满意度显著提升。国家人口、法人、自然资源、经济数据等信息库基本建立,以国家政务服务平台为总枢纽的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上线投用,涵盖46个国务院部门、共1376项政务服务事项,直通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554万多项地方政府政务服务事项。根据《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报告》,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指数排名由2012年的全球第78位提升至第43位,整体达到“非常高”水平,跃居全球领先行列。

(七)数字化生活方式深度普及、极大丰富

十年间,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加快向生活消费领域融合应用,物流配送体系不断完善,助力网络购物、无人零售、移动支付等新型消费异军突起,居民生活方式深刻变革。2021年,中国互联网普及率提升至73.0%,移动互联网流量快速增长至2216亿GB,达到2012年的252倍,网民数量突破10亿人。网上零售额实现13.1万亿元,较2012年增长9倍;快递业务量首次突破千亿件大关,较2012年增长18倍,稳居世界第一。短视频、网络直播等应用场景日益丰富,用户规模分别达9.34亿人、9.75亿人;在线办公、在线医疗等极大便利了人民生活,用户规模分别达4.69亿人、2.98亿人。人民生活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需求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正在实现。

二、城市发展

赛迪顾问数字经济产业研究中心依托“五化”框架,通过数字基础设施、数字经济产业、 数字化治理及数据价值化四大维度,构建 DEDI 指标体系,全面考察中国(暂未涵盖中国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四个直辖市及各地级行政区 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形成“2022 数字 经济城市发展 百强榜”,并 划分 出 四大 线级,全面、科学反映中国数字经济发 展进程及阶段特征。

1

2

‖ 表 1:2022 数字经济城市发展百强榜

来源:赛迪顾问

(一)数字经济新一线步伐加快, 二线城市待突破增长瓶颈

目前,北上深杭广已连续多年稳居数字经济一线,综合经济实力与数字经济水平均领跑全国。成都、苏州、南京等14个数字经济新一线城市均属于万亿俱乐部成员,以成都为引领,新一线城市与一线城市门槛差距不断缩小,能否实现多维全面发展、全量资源汇聚,成为跃升一线关键。数字经济二线城市GDP大多聚集于5000亿-1万亿元之间,具备一定经济实力及数字经济发展基础,但往往面临数字经济产业规模增量不足、创新资源要素供给不到位的情况,亟须寻找规模化、高质量发展动力,跨越增长鸿沟。2022年数字经济新一线城市新增无锡、东莞,西安降至二线;二线城市数量较上一年度增加3个,数字经济三线前半段城市追赶势头强劲,二线城市或面临“逆水行舟”局面。

3

来源:赛迪顾问

‖ 图 1:2022 数字经济城市发展百强榜线级分布图

(二) 中西部奋楫赶超, 省会(首府)城市首位度凸显

百强城市综合经济实力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呈现正相关,但数字经济二线、三线城市其相关性明显低于一线、新一线城市,中后段城市凭借数字经济弯道超车,从而实现跨越发展可能性较大。从数字经济百强城市排名来看,共有14个城市数字经济排名领先GDP排名20个位次以上,其全部位于数字经济二线和三线。其中,有9个城市位于中西部地区,利用数字经济能够跨越地理限制的特征,扬长避短,找准优势领域集中发力;有6个城市为省会(首府),汇聚全省(区)最为优越的政策、人才、资金资源,具备数字经济发展首位度优势。

(三)多城发力数字经济核心产业, “两化”协同加速

在城市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数字产业化提供技术、产品和服务,是增量拓展的先导性力量;产业数字化提供应用场景和价值实现空间,是数字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两者交互迭代推动数字经济螺旋向上发展。将数字经济百强城市的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发展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进行比较,可以划分四大类型。北京、上海、深圳等25个城市属于均衡型,贵阳、东莞、大连等10个城市属于数字牵引型,南通、扬州、嘉兴等9个城市属于融合提升型。与2021年相比,均衡型城市新增3个,石家庄实现突破,由潜力型跃升至均衡型,昆明、青岛由数字牵引型发展为均衡型;数字牵引型城市新进4个,分别为佛山、大连、南昌、绵阳。此外,在百强城市中,有23个城市的数字产业化水平优于产业数字化,较2021年增加8个,更多城市正发力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寻求高质量经济增长新动能,为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支撑,以实现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协调发展。

(四)先发城市名片产业加码,后发城市选择空间收窄

基于资源禀赋,抢占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率先树立产业名片,再围绕名片产业打造市场和生态,提升数字经济发展站位与高度,从而获得政策支持、资源导入,实现跨越发展,成为诸多城市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路径。当前,领先城市在优势赛道不断筑牢产业基础,打造自身数字经济竞争力“护城河”。贵阳在跨越式发展大数据产业基础上,深度推进实体经济与大数据融合发展;无锡聚焦物联网产业核心链条,引培细分领域头部企业,持续壮大物联网产业规模;南昌立足虚拟现实产业,向元宇宙、人工智能等领域拓展。伴随而来,后发城市打造名片产业的选择空间正逐渐收窄。未来,区块链、智能网联、量子通信、元宇宙等尚有较多机会的赛道,以及数字贸易、数字金融等新模式新业态将成发展热点,后发城市可根据自身发展基础,审慎选择、合理布局,努力形成比较优势,把握机遇、实现突破。

4

来源:赛迪顾问

‖ 图 2:中国数字经济“弓箭形”空间格局

三、区域格局

(一)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呈“弓箭形”空间格局

京津冀、粤港澳、长三角三大城市群数字经济实力稳增,成渝、长江中游城市群加速追赶,区域“五极”成员悉数登场、蓄势待发,构成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弓箭形”空间格局。

1.沿海之“弓”

沿海之“弓”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为核心,环海而立。三大城市群作为中国数字经济先发区域,代表了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最高水平,连接了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等东部省(市),数字经济百强城市数量占全国半壁江山,涵盖了全部5个数字经济一线城市,半数以上数字经济新一线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平均水平全国最高。由三大城市群引领,东部地区数字经济规模和效益齐升,既是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也是技术、业态、生态创新策源地。

2.长江之“箭”

长江之“箭”以成渝、长江中游城市群为核心,连贯东西。长江经济带是全国除东部沿海地区以外,经济密度最大的地区,拥有广阔的腹地和市场空间,具有独特优势和发展潜力。成渝、长江中游城市群是新兴起的数字经济核心区,以二者为关键支撑点,长江之“箭”蓄势待发。上游成都、重庆双城引领西部发展,中游武汉、长株潭、南昌都市圈所构成的“中三角”连接东西部地区,以枢纽地位推动数字经济从沿海领先地区向广袤内陆辐射发展。

3.中部之“弦”

中部之“弦”连接京津冀、粤港澳,贯穿中部。中部六省正凭借省会及关键节点城市集聚数字经济优势资源,呈现数字产业崛起态势,并且汇集了洛阳、襄阳、宜昌等老工业城市,以及赣州、焦作、长治等资源型城市,产业数字化发展空间广阔。但同时,中部地区入围的数字经济百强城市中,七成以上位于数字经济三线,相较“弓”与“箭”整体水平偏弱。中部地区能否把握机遇,培育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新动能、推动传统产业高质量转型,是中国数字经济蓄力张弓、发力放弦的关键。

(二)城市群数字经济升级路径渐明

近年来,中国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不断强化城市群与经济新增长极建设,从“五极”所在城市群来看,其覆盖了全部数字经济一线城市及绝大部分新一线城市,成为推动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参与国际数字经济竞争的重要载体。长江中游城市群处于“核心城市蓄力提升阶段”,由核心城市发力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推动城市群数字经济高点起步、规模提升;成渝地区处于“核心城市能力外溢阶段”,核心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成效显著,着力加强与周边城市产业联动,辐射带动周边城市数字经济发展;粤港澳、长三角、京津冀处于“全域错位协同发展阶段”,城市群内各城市数字经济均蓬勃发展,其重点转向不同城市间的分工协同,推动全域一体化发展,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总体来看,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以核心城市推动数字产业突破,以资源外溢带动周边城市跟进,最终实现高能级产业聚集与区域错位协同。

1.粤港澳大湾区:分工专业化首屈一指,向高层次错位协同迈进

粤港澳大湾区中,珠三角9市有8个城市入围,整体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在五大核心区领先。大湾区分工专业化程度首屈一指,香港是金融中心、深圳是科创中心、东莞和佛山等地制造业实力雄厚,兼具了纽约、旧金山、东京世界三大湾区主要功能。大湾区已从原“前店后厂”的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制造,转变成以科技创新、金融科技为驱动的产业发展模式,是中国培育世界级数字产

业集群的重要抓手。同时,湾区各市联动发展程度持续提升,“1小时生活圈”全面建成,数字产业对接机制、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加速探索,推动全域向更高层次一体化协同发展。

2.长三角城市群:数字经济规模举足轻重,破立并举加速一体化

长三角独揽百强榜25席,是中国规模最大的数字经济综合体。其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占全国58.3%、人工智能占33.0%,数字产业基础扎实。长三角覆盖三省一市,如何打破行政区划壁垒、破解产业同质化弊病是其数字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命题。当前,长三角正着力推进公共服务共享,升级长三角“一卡通”,并探索协同立法机制;同时,沪苏浙皖加快共建产业园区、技术服务平台等,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融合。未来,以上海为科创龙头、浙江为新模式新业态发源地、江苏为数字制造主阵地、安徽为面向内陆协同枢纽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格局值得期待。

3.京津冀城市群:北京“强核”引领,区域产业协同度有待深化

京津冀城市群共8城入围百强,其中北京DEDI指数值占城市群指数总和的33.6%,是其他7个城市指数均值的3.6倍,“强核”引领态势凸显。自北京定位重塑,产业资源大量疏解,但顶尖科创资源、数据要素集聚态势并未改变,为北京打造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埋下伏笔。目前,京津冀数字经济发展整体协同度仍需提升,数字经济三线城市占比为62.5%,远高于长三角的40.0%和粤港澳的37.5%,如何借助“通勤圈”“功能圈”“产业圈”不同组团定位,放大北京创新、要素源临近优势,是京津冀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数字经济的关键所在。

4.成渝地区:“双核”高速发展,能级外溢与带动作用亟待发掘

成渝地区作为首批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发展势头强劲。成都、重庆跻身前十,在数字服务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方面已比肩国内领先水平。成渝双城经济圈共14个城市,除成渝外,仅绵阳、德阳入围百强,双城对周边辐射带动能力尚显薄弱。推动成渝地区交通、网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缩小内部差距,探索错位分工产业发展格局,是其当前数字经济发展重点,也是其带动西部高质量发展的使命所在。

5.长江中游城市群:三省会数字经济蓄力提升,引领功能尚待激活

长江中游城市群共10城入围百强,武汉、长沙位居数字经济新一线,南昌位居数字经济二线。近年来,三大省会均蓄力数字经济,武汉以光通信为核心,构建“光芯屏网”产业集群;长沙发力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领域;南昌以VR/AR为破局点,引培要素资源。目前,三大核心城市较深圳、成都等仍有差距,尚需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数字产业规模、汇聚创新资源,以强化核心引领功能,带动中部数字经济破局。

四、深度分析

(一)网络建设从跟跑到领跑,算力设施从分散到统筹

数字基础设施对数字经济发挥着基础性保障作用,是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长远需要。当前,中国以光纤网络、5G、数据中心为引领,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立足长远、适度超前、成绩斐然。网络基础设施方面从跟跑到领跑,千兆宽带用户数、5G行业专网等指标已提前超额完成2025年规划目标。5G网络规模全球居首,行业专网加快落地,在工业、医疗、交通等多个行业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可复制推广的5G应用场景,5G发展正步入规模化应用关键期。算力基础设施从分散的个体运营到全国统筹,2022年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确定,“东数西算”工程全面启动,八大算力枢纽节点、十大数据中心集群分工明确、格局清晰,为优化全国数据中心供给结构、拓展算力空间打下坚实基础。目前,中国算力规模约占全球27%,排名第二,在全国算力统筹部署、“东数西算”工程的推动下,中国算力将继续保持年均30%的增长速度,有望在“十四五”末实现全球算力规模第一。

(二)数实融合持续走深走实,制造业迈向全面智能协同

伴随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数字产品、数字服务、数字技术在各领域广泛应用,驱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对其他各行业投入规模总计达4.1万亿元,是2012年的近两倍,各行业高质量发展与数字经济关联日渐紧密。其中,第三产业数字化转型起步最早、水平领先,金融业、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数字渗透度位居全行业前三。第二产业数字化生产设备投入规模较大,对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市场空间拓展能力最强,未来随着数字化转型的纵深推进,对数字硬件以及工业互联网、工业软件等方面需求将极大带动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是未来中国数实融合主战场。此外,制造业数字化发展重心正由“深化局部环节应用”向“全面智能协同”转变,全环节、全流程的数字化应用与智能化改造,是未来中国制造业拉平“微笑曲线”、转型“武藏曲线”的重要抓手。

(三)数字治理化危机为契机,数字政府建设迈上新台阶

新冠肺炎疫情是数字化治理的一场“实战”,以此为契机,中国数字治理进程按下“快进键”。一方面,公共服务工具深刻变革,政务服务平台、APP、小程序等应用广泛覆盖、深入民心,实现了政务服务“全程无接触、24小时不打烊”,健康码成为流调管理、风险防控的有效“利器”。另一方面,数据共享“牛鼻子”作用凸显,在疫情防控期间国家政务服务平台打通了卫生健康、民航、铁路等相关部门数据,有效满足联防联控防疫数据共享需求;“国家-省-市”多级政务数据“大动脉”逐步打通,31个省级行政单位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全部建成,150余个城市上线了数据开放平台。此外,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各地方政府在工作实践中开展了大胆探索,加快日常工作线上迁移,保障各项服务与监管正常运行,如浙政钉、粤政易、赣政

通等政务办公应用集中上线,各地方以业务线上迁移为契机,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面协同”的数字政府内部运行体系。

(四)数据价值实现从宏观政策主张走向具体制度实践

2021年,中国数据产量达到6.6ZB,占全球近1/10,是数据总量最大、类型最丰富、增速最快的国家之一。但与此同时,中国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尚处于起步阶段,制度建设、交易探索正在“进行时”,数据要素价值释放仍在路上。自2020年,党中央、国务院首次就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作出总体部署以来,国家先后出台多项政策文件,推动数据要素市场规则不断走向健全完善。2022年,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了《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明确数据基础制度事关国家发展和安全大局,提出建立数据产权制度,推进公共、企业、个人数据分类分级确权授权使用;建立数据资源持有权、数据加工使用权、数据产品经营权等分置的产权运行机制,健全数据要素权益保护制度等。自此,拉开了中国数据产权制度从宏观政策主张走向具体制度实践的序幕。

合作站点
stat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