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T、云平台、5G、法律法规
"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的四大护法

第三届世界智能大会上,多位专家认为,打造AI+智慧城市的痛点是数据获取、整理和应用。高效准确获取城市大数据才能为AI学习提供数据养分,因此需要依靠IoT及传感器将城市基础设施与网络连接,才能实现精细网格管理。高速5G网络则是这一连接的“高速公路”,目的是实现任何时间、地点、人、物、事的无缝接入和传输。数以亿计的城市数据纷至沓来,云平台则是“整理”、“应用”的关键。实时数据科学地调配城市资源维护稳定,而数据分析挖掘则需要远程的云平台完成,以降低对前端存储和运维的压力。将可视化的应用服务面向用户,而大数据则在云端支撑。而整个数据获取、整理和应用中均需明确数据所有权、管理权、调用授权等确权规范,所以法律法规是“人工智能+智慧城市”造福于民最后一道保障。

IoT:万物互联采集数据养料

云平台:云上集成 智能响应场景需求

5G网络:城市数据通道的高速助力

法律法规:坚守“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

四大护法渗入城市点滴
提升城市精细"智理"水平

四大利器当今已在城市各个角落中“亮剑”,从日常出行交通到民生办事,从城市监管到环境监测,从城市平安到产业发展都可看到“智理”提升。借助5G高速路,由IoT、传感器采集的城市大数据高速不断地汇总至城市大脑中,出行交通可以智能实时调整导航路线,政务服务实现只进一扇门,城市监管实现“事前、事中、事后”预警、响应、处理全智能化,环境监测为政府、企业、民众提供线上线下增值服务。产业发展是智慧城市另一支柱,汇总产业经济运行大数据的工业云平台则是“万企上云”的助推器,也是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的关键。而城市赖以生存的稳定基础——平安,则更是合理支配应急指挥数据、资源实现全栈智能、“ALL IN AI”作为底座,四大护法正像出鞘宝剑一般,护法城市精细“智理”,打造AI智慧城市。
电子政务:大数据+人工智能政务让“平台适应人”

在政务数据不断丰富、汇聚、沉淀的基础上,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的大数据+人工智能政务服务能力正在为办事群众和企业等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为各类办事工作人员提供统一、高效的业务支撑,为管理人员和政府领导提供各类决策数据依据。截止2018年底,全国政务移动APP与微信、小程序第三方政务服务平台的用户数达到1.28亿左右,专家预测这个数据会有继续成上升趋势。而政务平台也将从“人适应平台”逐步转变为“平台适应人”。

互联网+监管:联动监测预警、应急指挥、多网格管理、智能决策、事件管理、城市仪表盘

“互联网+监管”解决方案可融合政务云、政务大数据、AI、公共服务的能力,通过联通各部门各地方监管信息资源,提升事中、事后监管规范化、精准化和智能化水平。再借助“城市智慧中心”平台,可实现对城市运营的监测预警、应急指挥、多网格化管理、智能决策、事件管理、城市仪表盘、协同联动等综合服务,通过“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模式为新时代智慧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城市环境监测:“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城市治理”是核心

整个服务系统主要分为实时监测、预警预报、分析溯源、监测评估以及监测报告五大模块,这其中软通智慧发挥其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城市治理为核心的建设能力,同时利用城市智能化的神经网络体系,为政府、企业及公众提供线上线下联动的场景服务。

平安城市:“ALL IN AI”融合政务服务、城市治理、安全生产、公众互联

公共安全视频图像监控联网应用系统以“互联互通,安全共享”为核心理念,以政务外网和视频专网为基础,构建“纵向贯通,横向集成,分级应用,安全可靠”的公共安全视频图像监控联网应用系统。再融合政务服务、城市治理、产业生产、公众互联等方面的数据资源,就可通过全栈智能的“AI IN ALL”赋能工程,可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城市级、全场景、智能化的公共安全保障。

智慧交通:建立智慧调度、车路协同、无人驾驶的综合应用

人工智能+与智慧交通结合后,可首先利用物联网技术采集各类交通数据,再辅以AI对数据的挖掘加工,可最终实现智慧调度、运行监测、车路协同、无人驾驶、无人出租车、智慧停车等多维度的智慧交通综合应用。

工业云平台:破解“不敢上、不会上”的上云难题

工业云平台主要由企业上云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组成。企业上云平台以 IT上云、软件上云、设备上云和上云服务“3+1模式”为内涵,线上线下服务为引领,帮助企业解决上云过程中“不敢上、不会上”的难题;公共服务平台通过提供产业经济运行大数据、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系统和资源管理平台,为区域政府和产业发展提供决策辅助和产业资源管理信息化支撑。

Baidu
map